作家部落 张戬炜

    16、弄 舙

     

    派你去做一件事,没有做好,做得不理想,做得难以收拾,做得一塌糊涂,怎么形容?常州人有句现成的判语,叫“弄花落”。

    觉得自己有点本事,带了几个人在社会上混饭吃,结果偷鸡摸狗、赌吃嫖遥,弄得四邻不安、八方惊悚,于是老常州人评曰:“自己勿学好,还拿别人带花落。”

    “弄花落”、“带花落”,有时可以简化为“花落”、“花落了”。譬如“事体花落”、“花落佬咧”。

    提醒一下,读的时候,其他字用常州方言读,“花”字要用普通话发音,方能传其神韵。

    一直想不通这个“花”字。曾经用“歪”字注过音。一个老常州看后,说不对。我向他解释用“歪”字注释的意思——

    做一件事,有一个正确的方向,你没有做好,事情的结果向别处发展了,这不是“歪”嘛?一个人不学好,不走正确的人生道路,还带了几个人不学好,这不是带到歪路上去嘛?况且,“歪”字与“花”的发音相近,据音训的原理,亦是可以通的。

    经过反复商榷,我才体会到,常州人用这个“花”字,不是指走歪门邪道,是指会招人非议、让人有话说。某种意义上,与另一句常州话“豁边”略有相通之处。

    一件事办“花”了,是说,糟了,要被人议论了。也有常州人说:“办豁边了。”一个人不正经,被“带花落”,是说此人被人议论了。亦可说:“做人做豁边了。”

    那么,为什么不能直接用“豁”字来注呢?这里面还有程度上的不同。“豁边”,在常州话中的意思,是已经不可挽救、木已成舟,而“弄花”,还只是在议论阶段,尚可挽回。一件事“弄花落”,可以再想想办法。一个人被“带花落”,家长出面或可调教。

    于是,有一字,从万“花”丛中跳出来,说,不是“花”,也不是“豁”,是在下,叫“舙”。

    舙,音:huà。亦可写成“�”。总之,就是许多舌头在乱盘。常州话里有一个词组叫“十个乱盘”,准确地说,应该是“舌根乱盘”。盘者,转圈也。舌头根桩在转圈,就是说话。许多舌头在乱盘,话很多啊。一件事情办下来,被许多舌头根桩乱盘,叫“弄舙落”。一个人跟的师傅不好,做人不道地,被许多舌头根桩乱盘,叫“给人带舙落”。简称“舙落”、“舙落佬咧”。

    明代有个叫魏校的,是常州近邻昆山人,做过教育部长兼类似北京大学一样的学校校长,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职能不分,名叫“国子监祭酒”。古人做官做到这份上,肚子里肯定有墨水。魏校写了一本书,叫《六书精薀》,专门解释汉文字。书中论到“舙”,他说:“舙,谋谮人也。不象其往来营营,象其反复,故重三舌,明意二三其言也。”谮:无中生有诋毁他人。

    这样就“王八看绿豆——对上眼了”。事没办好,要被别人无中生有诋毁的。做人不慎,也要被人伤于无形的。所以,常州人说“舙落佬咧”,意思是“苍蝇不叮无缝蛋”,这事办得……完了,要被人钻空子、说三道四、隔空打穴了。

    顺便说一下,“舙”字有几个兄弟,十分相似。今天得空,讲一个孛相相。

    文章开头我说了一句叫“做得一塌糊涂”。一塌糊涂的“塌”,其实是个别字,因为大家用惯了,我从众。正确的表达,要把“舙”字的兄弟请一个出来,叫“一譶糊涂”。

    譶,亦可作“�”,音:tà。

    竹林七贤中的大哥嵇康,看不惯朝中诸侯,坐在柳树下弹琴,顺便骂骂官人。后来圣上一发火,一刀宰了。刀搁脖子上,这位大名士还面不改色心不跳,弹了一曲《广陵散》。说,多么优雅的曲子,可惜以后没有人会弹了。他写过一篇《琴赋》,里面有一句叫“纷�譶以流漫。”�譶,古人注释为“众言语喧杂也”。

    一譶糊涂:一:听君一席话。譶:讲了不不少少的话。糊涂,还是不明白。你讲了这么多,我如入五里雾中、伸手不见五指、走路撞墙、推车碰壁。

    由此引出另一句话,叫“一譶括之”。

    一譶括之,常用的叫“一塌刮之”。有人解释为屋子塌下来,用洋锹一起刮掉。其实,它的产生,与“一譶糊涂”是孪生。正因为是孪生,而且,它们出生时,还没有洋锹,所以请注意,不能用洋锹去刮,应该是概括的“括”。

    一譶括之:一:听君一席话。譶:讲了不不少少的话。括之:概括起来领会。听了许多话,中心意思,要用一两句话去概括,让人记住并且便于贯彻执行。这个过程,就叫“一譶括之”。

    文章写到这里,我哑然失笑。这种想让文字回到原初的努力,端的是蚍蜉撼树、螳臂当车。世俗的力量是如此强悍,连自己文章的开头,都不敢写成“一譶糊涂”,还在这里起嗲龙耸劲。